第十二章 笔迹(1/5)

易名相自清风寨回到易府,把这几天的经历说与祖父易林听,易林对厉无芒十分感激。

“无芒不过是个少年,为了名相冒着天大的风险去登顶。祖父也是十分钦佩。此事不要让他人知晓。”

“先生问起怎么回答?”

易林想了想道:“你只说不知道原由,山寨的强人把你送回来了。”

……

易林阅人无数,柳思诚进了易府与易林接触多了,易林就更有一种王济此人高深莫测的感觉。这次去京城会友,易林把王济开给易名相的书单带了,在京城交给在礼部做侍郎儿子,也是易名相的父亲,让他暗暗查访。

易名相的父亲原在御书房行走,伺候乾泰皇帝柳周。听了易林的嘱咐,没有参与济王与泮王的党争,天顺皇帝柳思实即位,易名相的父亲受了冷落,调任了礼部侍郎。

易侍郎在御书房当差时见过柳思诚的奏折,将书单拿在手里对那字迹有些熟悉。只是一时想不起来,平时就留了心。

一日清理礼部文案,见一篇济王柳思诚手书的祭祀文,与父亲易林交与的书单字迹相像,在没人地方比对了,确认是柳思诚的笔迹。

易侍郎把事情告诉了父亲。易林见过济王,这王济不仅年纪大过济王,相貌声音也大不相同。一时有些疑惑。想到过去看过的一本志异笔记说:山中有异人,以符箓燃后纸灰化水服,更音容。似乎有些明白了。

易林听了思量了一下,道:“此事凶险,断不可泄露半个字,为父也知济王是冤屈的,但毕竟是个祸根,只盼他自行离去。”

“父亲,当今皇上沉溺酒色,奸臣当道。朝纲紊乱,民生艰难。民间多有赞扬济王的言辞歌谣。”易侍郎给父亲递过茶盏。

“都是些什么说法?”

“都说济王是顾全大局,为了柳氏的江山才没有拥兵自保。任由弑父逆子窃取大位。歌谣有什么‘霹雳一剑诛白虎,深谋远略度粮荒’之类,颂扬其功德。”

易林沉默不语。

过了一会,易林问:“都说济王一双儿女在白国,可有此事?”

“千真万确,皇上多次派人讨要,白国崎王苏麻哈只是不还,这苏麻哈在白国地位特殊,是大莽山脚下部族世袭的大王。白国皇帝虽有归还之意,也不好勉强崎王。不过现在好像有些变化。”

“有什么变化?”

“天顺皇帝重金买通了白国的几位权臣,在朝议时力主将济王儿女归还安国。据说白国皇帝已经下旨,让苏麻哈交出济王儿女。这两天就有结果。”

易林喝了口茶“这两天有了消息就告诉我。”

过了几天,易侍郎来见易林。

“父亲,今日有消息到了,崎王苏麻哈带了其部族的十三万人马回大莽山脚下去了,留了封信给白国皇帝,意思是说:济王信任苏麻哈,将其骨血交与我,今皇帝听信谗言欲陷苏麻哈于不义,苏麻哈只有辞了崎王的爵位,回去放羊。”

“济王儿女也带走了?”

易侍郎点点头“都带走啦。”

“我虽然不懂用兵,却知道人情世故,济王的机会到了。”

“父亲,怎么是济王的机会?”易侍郎有些不明白。

“白国之军,以苏麻哈所帅之部族兵将最强。白军八十万人与北三州对峙,与安军人数相当。之所以力压安国,靠的就是部族兵将。苏麻哈出走,白军战力减退最少四成。北三州危矣。”

“白军战力锐减,怎么安国的北三州反而危险?”

“白**力强盛时,天顺皇帝不敢调任安军在北三州的将领。是以北三州的八十多万人马,虽然为济王不平,也不至于轻举妄动。”

“父亲,那现在又如何呢?”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