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一一章 拼消耗了(2/3)

三十年代以后,日本的炼钢业开始大跨步发展,迈入了年产三百万吨钢材的行列,但是却依然始终没有超过美国人的十分之一。

中国的炼钢业更是惨淡经营,关内的年炼钢能力只不过四万吨左右,要不是北方工业公司在全国疯狂收购钢材,刺激了钢铁需求,说不定年产钢材还要更低。

反倒是当年张雨亭手上的东北还有几万吨炼钢产能,不过现在都被日本人占去了。北方军政府的北方工业公司才是真正的产钢大户,东北和关内加起来还没有一家公司产钢量来得多。

无论如何,北方工业公司的年产钢材也不会超过日本人的二十分之一。

但是日本人年产三百万吨钢材,首先要满足数十万吨的舰船生产,然后才能轮到火炮、飞机、坦克等等,再加上生产过程中的废品和必要的耗损,平均年产坦克四百多辆也就不足为奇了。

兰州机器局生产的军火也有废品和相当的耗损,可是陈安的军火车间没有废品的概念,以及固定的大约百分之十的莫名消失,其他都是成品了。

这就是最无耻的作弊了。

同样的一万吨钢材,日本人真正用在成品的坦克身上的只有五千吨,折算下来也不过三百多辆**式甲型坦克而已。

而陈安军火车间运进去一万吨钢材,却有百分之九十被利用掉了,也可以生产三百多辆夏尔b1坦克,但是夏尔b1坦克重达25吨,远不是**式甲型坦克12.7吨可以比拟的。如果生产日本人的**式甲型坦克,那就可以省六百多辆了。

不需要生产军舰的北方工业公司,足够将绝大部分的钢材产量,投入到陆军和空军装备的改进过程中,再加上差不多国内产量类似的对外采购优质钢材,事实上形成了远超过日本军事工业对陆军的支持力度。

已经升级为第九权限的阶州大本营军火车间,每日生产系数达到超过三百二十吨军火,为了运送足够的原材料以及将成品军火运出去,陈家庄甚至专门开了一条六车道的宽阔水泥路,专门用于汽车运输。

阶州大本营军火车间每天就可以提供一个中队十二辆夏尔b1坦克,一个月就可以满足一个装甲旅的坦克需求,远远超过日本年均四百辆坦克的产能,这也是浪费严重的日本军工体系难以弥补的最大差距。

在飞机生产方面,因为可以使用大量的木头、皮料代替,所以日本方面的年产能还是比较大的,按照现在的水平每年可以提供一千五百多架。

但是阶州大本营军火车间的产能就更可观了,纯粹以重量为生产计数标准的产能,疯狂生产的话,一天就可以提供超过十个飞行中队二百四十架-12战斗机。

如果不是阶州训练大营每年至多只能培养出一千名飞行员,估计北方军政府上空早已经是飞机满天飞了。当然,军政府储备的汽油也是远远不够的,中国至始至终是一个贫油国,绝大部分汽油都要靠进口。

这些都是大规模战争的底蕴所在。

在姚南地区,眼见只能被动挨打的第十四师团心有不甘,鼓起勇气发起了一次强有力的反击作战。

三十多辆**式甲型坦克分成三个三角形梯度,在后方一个步兵大队,以及联队直属炮兵中队的支援下,悍然冲出姚南南部,向邓宝珊军团发起快速反击作战,力图冲进北方军防御圈内摧毁规模庞大的北方军炮兵部队。

坦克反击战刚一打响,双方的战斗机部队就已经纠缠在一起,再次进行漫天飞舞的空中格斗。北方军的-12战斗机群凭借着庞大的数量,已经逐渐开始取得制空权。

邓宝珊军团北部作战群指挥官,当机立断,也派出阵地最前沿的一个坦克营进行反冲击,防止日军的坦克部队一举突入防御圈。

作战结果出乎所有人的预料。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