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二百五十四章 匆订;中世纪背景(3/9)

地、各时期、各民族的现有传说,加工整理而成,内容繁杂,以格言、语言、童话、恋爱、冒险、谚语为主,反映了当时广大阶层的各种普遍现象,以及对恶的憎恨,赞扬了高尚品质,表现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阿拉伯的艺术,因为至今还有不能造塑像的教条,所以主要表现在建筑上。

建筑中又以清真寺为主要代表,其样式规定于穆罕默德时期,开始较为简单,但包含了三样必备的东西:院子必须宽敞,有房顶,有宣讲台。

随着阿拉伯帝国的扩张,开始进入建造清真寺时期。691年,于耶路撒冷建造岩石清真寺,是为早期的盛名建筑之一。特点:呈八角形,有巨大的圆顶,绘有花草的瓷砖,并以经文为装饰,被认识是保存至今的最古的阿拉伯建筑。

705年大马士革清真寺(原为罗马神庙)建成,长158米宽100米,正门为凯旋式拱门,两旁为希腊圆柱,并有三座尖塔——是以后清真寺的典范。

至此,形成了清真寺的主要特色和功能:

第一,有宽敞的大殿,且十分干净;两旁有走廊,保证信徒可以保持干净进入大殿朝拜。

第二,大殿旁必须有宣礼塔和圣龛,以及沐浴室——以保证宗教生活的需要:进门要看到水。

第三,巍峨的建筑和复杂的雕饰,主要是图案,为了显示阿拉伯帝国的威严和权利。

骑士篇

中世纪的骑士,尤其是日尔曼骑士是一个非常发达的阶层。

起初,骑士是由骑兵发展而来,而其先决条件就是只有骑兵取代步兵,骑士阶层才能兴起。第一次使骑兵们大显身手的无疑是日尔曼击败东罗马之战,这一役,令骑兵确立了优势。但是骑士并不等于绝对意义上的骑兵,骑士其实是西欧把军事力量纳入封建体制的产物。一开始,因为有大量的自由民存在,因而实行了自由人服义务兵役的制度。但是随着土地的兼并,大地产制导致了自由民数量大减,使得义务兵役难以实行,能被征入伍的人范围日益狭窄,而且自由民也无力负担军事装备。于是骑士开始成为领主的特权。

为了保证相当数量的兵源,当时的上层采取了一些措施,即把兵役与经济来源结合在一起,也就是以后中世纪普遍的采邑制,这个制度始于法兰克王国的查理马特时期。兵役从义务制转变为采邑制。于是封建领主的军队成了国家军队的基础。这种制度具有稳定性和牢固性。使骑兵从分散的状态转化为一个骑士阶层,即形成了骑士等于骑兵加土地所有制的组成。

骑士在当时的主要职责是军人,而军人形象极受社会尊敬,因为军事活动频繁是中世纪特征。在人们观念中,战争属于正常的社会生活状态。在经济领域中,骑士是封建体制组成部分,效忠于领主,并通过宣誓等仪式来加强这种纽带关系。而在社会阶层方面。贵族可以是作战的骑士,但骑士并不一定是贵族。骑士主要职责是作战,而不具备贵族所具有的司法权和一些世袭权,而是“贵族的随从”,处于贵族、农民之间的中间阶层。

12~13世纪之后的和平时期,骑士军事只能开始削弱,在经济、政治领域提高地位,逐渐与贵族融合。那个时候骑士的培养已经必须从出生开始,是一个十分漫长的历程:出生时便由父亲监督实行洗礼。从小由乳母养到7岁,不可和家人同住。7岁后,真正走上骑士的道路。离开住处到一个高于自己家庭地位的贵族家族,开始学习成为骑士的必备知识,如养猎鹰、各种宗教知识和礼仪。14岁起担任贵族的贴身随从。为礼仪性质,可从中学到很多经验知识,直到21岁长大成人。

21岁时,必须经过一种特殊的仪式。才能脱离领主家庭成为自主独立的骑士。仪式很隆重,这种授封礼被认为是过去成年礼的延续或变形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