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民国六二十五年(1936)(13/17)
迅病故不久写给周作人的信,转达鲁迅在最后时刻关于周作人的谈话,其中有关于“送李大钊之子赴日本之事,他(鲁迅——引者)谓此时别人并不肯管,而你却要掩护他,可见是有同情的,但有些作者,批评过于苛刻,责难过甚,反使人陷于消极,他亦极不赞成此种过甚的责难云云”。人之将死,其言也善,鲁迅还是肯定了周作人的一些作为。
我们再看看鲁迅逝世当天,周作人在接受《大晚报》采访时关于鲁迅的谈话:
说到他的思想方面,最起初可以说是受了尼采的影响很深,就是树立个人主义,希望超人的实现。可是最近又有点转到虚无主义上去了,因此,他对一切事,仿佛都很悲观。譬如我们看他的《阿正传》里面对于各种人物的描写,固是深刻极了,可是他对于中国人的前途,却看得一点希望都没有。实在说起来,他在观察事物上,是非常透彻的,所以描写起来,也就格外深刻。
在文学方面,他对于旧的东西,很用过一番功夫……有人批评他说:他的长处是在整理这一方面,我以为这话是不错的。
他的个性不但很强,而且多疑,旁人说一句话,他总要想一想这话对于他是不是有不利的地方……
周作人还在《关于鲁迅之二》中说:
一个人的平淡无奇的事实本是传记中的最好资料,但惟一的条件是要大家把他当作“人”去看,不是当作“神”——即是偶像或傀儡,这才有点用处。
周作人客观地评价了鲁迅在小说和整理国故方面的成就,也对乃兄的性格做了分析。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周作人对将鲁迅请进神龛的做法,予以谴责,即便在当下,也极有深刻的意义。
“硁硁自守之节,老而弥笃”
——集状元、**员于一身的教授吴承仕
1935年冬,北平爆发了震惊中外的一二·九抗日救国运动,目标是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对华北的进一步侵略和国民政府的不抵抗政策,号召全国人民起来抗日救国。运动很快发展到全国各地。
12月9日,寒风凛冽,中国大学师生的队伍里,头发已染霜的吴承仕与学生并肩而行,赶到新华门前集会。那里军警已持刀枪警戒,气氛肃杀。从各方会集到新华门的队伍,口号震天,然后是慷慨的演讲。吴承仕振臂而呼,满腔热忱。军警受命逮捕学生,吴承仕又千方百计奔走营救,并写文章宣传抗日救国,揭露政府不抵抗政策。
一二·九运动爆发后,章太炎得知北平的国民党当局宋哲元欲以“共党分子”作乱为由,用兵镇压学生运动,便发电支持学生运动,曰:“学生请愿,事出公诚,纵有加入**者,但问今之主张何如,何论其平素。”
宋哲元复电表示:“先生之嘱,自当遵办。”
一二·九遂未发生血案。至今史书上很少提章太炎在此次爱国运动中的作用。
章太炎知弟子吴承仕参加此运动,甚为关心,为吴承仕安全计,多次致信劝他到南方。从弟子汪东处,得知吴承仕准备到南京中央大学任教,“甚喜”,催他尽快南下,并希望“每月来此两地”讲学。时章太炎居于苏州,盼弟子之殷切,让人动容。但后来,已是**党员的吴承仕已接受党的指示,决心在北平坚持抗日救国工作,无心南下苟且偷安。他遂于1936年2月20日,在东北大学休息室,致信尊师曰:
先生慈鉴,手谕敬悉,旭初瞩望之殷,劝勉之切,唯有感激,暑假以后,自当南下。私冀时奉明诲,俾免陨越。如或国难日深,中枢颠陨,托命何所,当不可知,则区区约言,又不足道矣。
1936年6月,章太炎溘然离世。吴承仕众弟子闻章太炎先生仙逝,悲痛欲绝,无法到南方为师奔丧,他们发《通启》,告之全国,曰:“先师章太炎先生发生不幸,于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