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以尾作头(6/11)
下,停止激发就行。因此,飞船设计者再不必为那个老大难问题发愁了——过去,所有飞船抵达目标前都必须减速,但减速必须消耗巨量燃料,与加速段的消耗完全等量。不过,新飞船也有不利之处——不能在无动力时保持速度惯性,必须持续激发才行,只要激发一停止,飞船就会在瞬间转为静止。”楚天乐笑着看大家,“你们说是不是?”
会场非常安静。两人为大家描绘了一幅全新的图景,要接受它就得彻底颠覆旧的物理学体系。楚天乐示意亚历克斯暂停,以便大家有段时间来消化一下。在这个空当儿,他把亚历克斯(虚拟的)唤到身边,悄声商量着什么,亚历克斯不停地点头。
会场静止了三十分钟后,与会者纷纷向主讲者示意:他们已经消化,可以继续了。亚历克斯和楚天乐又商量了几分钟,然后亚历克斯说:
“对理论层面的这两点假说,大家有无异议?”众人摇头。“那好,我们开始技术层面的讨论。从技术层面看有两大难点,我一个个说。”
“第一,‘金鱼’号粒子对撞所激发的二阶真空是一个直径三百米的球体,连续激发就形成一条直径三百米的虫洞。虫洞内的空间是飞船的‘本域空间’,在这里的运动是纯几何的、瞬时的。但在虫洞之外,一切仍受相对论和牛顿定律的约束。所以,飞船的大小必须限制在虫洞之内,否则,‘洞外部分’就会阻碍飞船的移动。但它并不是牛顿力学中的阻力,我们姑且称它为‘阻抗’吧。”他指指屏幕上的“金鱼”号。“‘金鱼’号的尺度显然太大,现在因为速度很低,阻抗还不明显,但在高速运动期间就不行了。这个问题有两种解决办法,一是飞船瘦身,但它会使环形加速器的曲率增加;二是设法加大虫洞直径,比如采用多点同步激发。目前看来,两种方法恐怕要配合使用。”
与会者认真地听着。
“第二点是飞船如何达到和超过光速——当然是相对于非本域空间。这取决于三个方面:首先是二阶真空球的半径,因为每次激发后,飞船前移距离应等于它;再者是它被激发的频率,即粒子对撞的频率,以目前的技术水平可提高到每秒亿次,这个频率足够了;第三,空间受激湮灭的前提是它必须是超临界密真空。我们创立的三态真空理论已经阐述了相关过程——一个呈球形的空间湮灭后,周围空间的急剧流泻使自身变成疏真空;然后由于空间单元稳恒态增生机理,它会在普朗克时间复原成标准真空;然后在周围超临界密真空的压力下复原成超临界密真空。前两个过程为时极短,可以不考虑。第三点将限制飞船的激发频率。初步计算表明,达到近光速是没有问题的,甚至还有可能超过光速。”他想了想又补充道,“但也有可能超不过,也许那个光速限制的魔咒还是会通过某种机理继续保持法力。”
楚天乐点点头,“你说得对,这种可能也存在,也许我们所认为的技术限制实际仍是原理限制。但先往前走吧,让实践来最后证明。”
会场静了一会儿,大胡子巴罗起身问亚历克斯:“就这两点了?”
“眼下楚天乐和我想到的就这两点了。”
“那我就冒昧了,给你们添一个难点吧。”
亚历克斯看看楚天乐,饶有兴趣地说:“谢谢!我要赶在你的‘刁难’之前抢先把感谢说出来。请讲吧。”
“刚才,就是飞船改为尾巴朝前飞行之后,你们能否看到航线前方的景象?”
“当然不能。按照原设计,鱼尾是朝后的,现在改为朝前,它把向前的视线全遮住了。我们现在扮演的是一位‘背向跑’选手,不得不靠地面观测站来指引方向。不过,如果开个观察窗应该能看到吧——既然我们有一个如此明亮的手电筒。”亚历克斯开玩笑地说。
巴罗冷静地说:“恐怕不止是因为鱼尾的遮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