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1 叠层器件打破世界纪录!(二合一大章,求订阅)(2/6)

工作产出也力压同年级的其他博士生。

但组里有许秋这种存在,让她产生了自我怀疑:

自己是不是真的足够优秀?是不是真的适合科研这一行?

如果自己不够优秀,在科研圈做不了最顶尖的那一小撮人的话,之后的科研之路该怎么走下去呢?

可以预见的是,科研这片海只会越来越红,不够拔尖的科研工作者们上升的空间将越来越小。

假如没有什么上升的空间,或许去工业界发展是一个更好的选择?

至少现在组里的陈婉清和段云毕业出去,年入20还是可以做到的。

自己从科研成果上,虽然比不上许秋,但比他们还是比的上的,大概率也能找到同等价位,甚至更高价位的工作。

而走科研路,当一个普通的科研工作者的话,可能退休前的工资都到不了20这个数。

吴菲菲的考虑比较现实,纯粹是把科研当做是一门生意,比较在意物质上的得失。

其实,对于每个单独个体来说,这也是必然的选择。

经历六年小学、三年初中、三年高中、四年大学、五年/六年硕博,加起来辛辛苦苦读了21/22年的书,这期间的收支算下来,扣除学费,多半是负收入。

而且,人生又能有多少个20年呢?

忙活了这么多年,肯定要考虑给自己的未来找个好去处。

当然,如果家里有矿的话,那自然不必如此纠结,干自己想要干的事情便好,兴趣为上。

可惜的是,大多数人家里都没有矿。

段云还是老样子,虽然他还是没有拿到正式的offer,但上周又有两家公司进入二面,在加上老家台城职业技术学院有一份教职作为保底,因此并不是很慌。

另外,他的毕业设计写的也差不多了,上周请课题组的众人喝奶茶,帮他检查有没有格式、错别字上的问题。

田晴继续进行“三个能级差线性变化的非富勒烯体系的电荷输运机制研究”,没什么太多的进展,主要在等待瑞典冯盛东那边的测试数据出来,再决定选用什么模型来解释。

陈婉清的毕业论文基本上也写完了,她的内容比段云还多,但写的比段云还快,主要是因为很多内容都在之前写的年度基金报告中有过中文版本,直接复制粘贴即可。

上周她主要帮许秋做“全溶液、多彩、半透明器件”体系的重复性实验以及一些基础表征,现在数据已经齐全。

同时,她上周正式和蓝河签订了实习合同,每周固定过去三天,名义上的工资虽然没有降,但因为要缴税了,所以实际到手的钱应该会少一些。

这里少一些是真的只少一些,一万块的工资大约需要缴纳300的个税。

平常扣得多,是因为需要缴纳社保、公积金之类的,那些才是工资扣钱的大头。

而还没有毕业的实习生是无法签订正式的劳务合同的,也就不需要缴纳社保这些。

说起来,学姐刚好找到了对口的工作,这在材料专业里还是比较难得的。

&em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