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 君臣交心 1(1/3)

殿外隐隐传来二狗子的训斥和寇白门弱弱解释的声音,声音越来越远直到细不可闻。

殿内除了官场新丁王夫之外,没人觉得二狗子是真心训斥寇白门的。他就是演戏,专门演给皇帝看的。

他的潜台词是:陛下,您瞧瞧,我的人呢确实犯错了。我也打罚了,您老就高抬贵手放过她吧。甭记在心里,来个秋后算账。

不要以为二狗子多此一举,官场上秋后算账的的例子比比皆是,特别是城(小)府(心)深(眼)的政治人物更是如此。

也许你说了不该说的话,也许你做了不该做的事,他当时因为各种原因忍了下来,但事后绝对给你小鞋穿。整治的你欲仙欲死,不然他的威严何在,又如何服众。

职场上还好说,让我不爽,大不了老子不干了。但体制内就不是你说的算了。不干?那就是渎职,进去个三五年都是轻的。

但官场内还有另外一个潜规则,那就是一错不能二罚。也就是说,你得罪了某位领导,但你的直属上司当面惩罚你了。那这个领导就决不能再找借口为难你,不然他必定会得个心胸狭隘不能容人的名声。

这名声对官员来说绝对是致命的。当然他要是升职无望就另说了。

中国的社会自古以来就是如此,当面训斥你的不一定是对你不好,当面表扬你的也不一定是对你好。

情商低的人除非业务或技术能力无可替代,否则真的在混不出什么名堂。

职场上还好说,官场上那真是要命……除非你真的无欲无求,甘心在基层为人民服务,又或者你遇到一位欣赏你的贵人,肯为你冒得罪别人的风险而提拔你。

经过这么一闹腾,殿内的四人,除了王夫之埋头回复无聊的垃圾奏折外,其余的三人谁都没有继续批阅奏折处理公务的心思。

洪承畴瞅了瞅皇帝微笑不语,就感慨了一句,“张大人有心了……”他的感慨发自真心。要是当初崇祯也如此这般信任他维护他,也不会导致大战败。弄得北方边军精锐尽失,坐看李自成进入北京城。

朱慈烺轻声说了一句,“信任是相互的。被骗的多了,也就谁都不信任了……”

一时间殿内又寂静了下来。

朱慈烺清越的声音在殿中响起,“身为人子本不该言父之过,文武固然有错,先帝也不是没有过错的。今个咱们君臣三人就谈谈先帝施政的得失……”

官场新丁王夫之没有发言权,果断的被三人无视了。不过,他眼中流露兴奋之意,把奏折一推立即拿出起居注准备记录。

一般而言,给前代皇帝盖棺定论的诏书虽然是以当代皇帝的名义发布的,但实际上当代皇帝根本没有权力去议论先帝,所有的评议都是大臣们商议后完成的,然后上报皇帝昭明天下。

之所以这样做,一是因为自古孝道有子不议父的规矩,无论生前死后,人前人后,做儿子的都不能议论父亲,不然就是不孝。不孝这个标签,不止平民百姓不能背负,皇帝更不可能背负。民间不孝子基本上和仕途绝缘了,皇帝不孝危害更大,整个帝国的统治基础就会动摇。第二个原因是因为皇帝肯定会大力褒扬自己的父亲来加强自己的统治并不能持中立的态度去评议先帝,除非先帝对皇帝苛刻到非人的地步又或者皇帝疯了……哪怕前代皇帝真的苛刻当代皇帝,当代皇帝也不敢妄加议论,撑死会暗地里推波助澜给予贬低的庙号也不会明目张胆的贬低自己的父亲。

最具有代表性的是痴情皇帝明孝宗、第一位支持开海的皇帝明穆宗、以及朱慈烺的爷爷明光宗,他们都不受父亲的待见。甚至明孝宗为了躲避万贵妃的迫害被太监宫女藏在深宫中养大直到六岁才被成化帝知晓并封为太子。后来周太后怕他被害死就亲自接入身边抚养,才有了大明的中兴。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