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一十八章文弱书生也抗东洋(2/4)

往事。

三年来,东北的冰天雪地,造就了他不屈的精神,浩瀚的大平原,磨练了他坚韧的意志。他的队伍从最初只有十几个人,两支破旧的枪开始,形成了上千人的队伍,上千条枪。巴彦救国军,真的成为了伪满洲国的治安大患。

三年来,多少个好兄弟浴血沙场,多少个优秀的战士埋骨青山,他好像对这些已经麻木了,但谁知道他为每一个牺牲的战友在心里滴血。我们的国家还很孱弱,我们必须要为国家有所牺牲,你们在前面走好,我将会追随你们的足迹走下去,哪怕有一天我也牺牲在黑土地上,永远不会后悔,因为我做到了一个中国人应该做的事情。

现在已经不能叫做残冬了,松花江上跑起了冰排,黝黑的土地显出了原来的颜色,着急出来看这世界的小草已经拱出了地皮,早春虽然还冷,但给人带来春天的气息。

松花江边一个土包上,张平洋坐在那里遥望着跑冰排的壮观场景,他的心何尝不是波澜壮阔。身边还剩下一百多战士了,弹药几乎告罄了,四周不下五六百敌人在包围着。他们前面是一样无际的黑土地,身后是浩瀚的松花江。我们已经无路可走,真的到了背水一战,为国捐躯的时候了。死,不可怕,可惜的是没有能够看到驱逐日寇、还我河山的那一天,不免是人生的憾事。

将军用悲愤的眼神眺望着祖国尚被蹂躏的山河,充满了不甘与不屈!

日军驻绥化司令部司令阎丸君三郎现在心中充满了悲哀和沮丧。带着七百多训练有素的日军,还有近千名伪军,三天来,从望奎追击到巴彦,面对着一帮刚刚放下锄头就拿起枪来的农民,本以为他们一触即溃,没有想到损兵折将,伤亡超过了半数,还没有消灭眼前这伙抗日武装,这的确颠覆了他的五官。这些人拥有钢铁般的意志,悍不畏死的精神,就让强大的日军从内心里都感到害怕。张平洋,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中国人?是什么样的精神支撑他战斗到现在?他对自己以往对中国人的看法有了彻底的改变。

正当阎丸君三郎准备组织进一步进攻,把看似已经到了强弩之末的残敌一扫而空的时候,他的部队后面突然传来一阵激烈的枪声和手榴弹的爆炸声,原本如铁桶般的阵型被打开了一个缺口。

日军突遇强敌只是瞬间的慌乱,他们迅速摆出了一个后三角的战斗队形。阎丸君三郎亲率一队在正面就地占领有利地形,实施阻击牵制,左右各出一队迂回包抄,迫击炮重机枪也迅速布置妥当,准备投入战斗。这临时快速做出的反应,足以看出阎丸君三郎的临战能力和日军的作战素质。

江万成、于九方、马国升带着队伍经过五天时间才赶到这里,他们遇到了张平洋将军与日寇最终决战的这一刻。五十多人的队伍,大都是刚刚拿起枪的僧人,也就是在这一路上才熟悉手里的武器,面对强大的日伪军能起到多大的作用,谁的心里都没有底。但是,他们都是热血男儿,他们都有一颗火热的心,让他们面对强敌见死不救,那是绝对做不到的。一瞬间,他们做出了决定,哪怕是飞蛾补火,也一定要与将军共同战斗到底。

这里面最矛盾的江万成,他身负着特殊的使命,要把交货的军旗送到张家口,向全世界展示中国军队抗战的决心,可是遇到这种情况,他该如何处理?最终热血战胜了理智,我们是军人,我们就要跟日寇血拼到底,哪怕是耽误了这一任务,也不能枉了大好男儿这一生的英名!

阎丸君三郎迫切想了解战场态势,他把警卫用身体组成的“人盾”中间扒开一条缝,举着望远镜向外看,望远镜的镜片反光一闪,吸引了江万成的注意。四百米外,有一个肩章上挂着将星军官在观察这里。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江万成举起了他手中的三八式步枪,调整瞄准器,目标对准了阎丸君三郎。

此刻阎丸君三郎还不知道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