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三章 真正交锋(2/3)

有些人看来是一种很现实的政治策略和手段,不过这在陆政东看来同样是丧失了最基本的立场。

而更为重要的是,陆政东从中看出周书明还是缺乏足够的底气和自信。

在眼下,陆政东在书记碰头会或者常委会上的掌控力上他还无法和周书明相提并论,这是体制决定了的,省委*书记当之无愧拥有绝对权威,但是既然他周书明想要通过这种方式来证明他对经济领域一样具有相当不错的才能,不让他专美于前,那么自己倒是不介意让他明白经济工作绝对不是他所想象的那么简单。

而周书明给了他这样的机会,习惯性的问他还需要有什么讲的。

周书明只是按照惯例问一问,没想到陆政东一脸肃然的接下来话来,表示要就周书记的看法谈一谈自己的感触。

周书明意识到问题似乎有些不对,但是又感觉陆政东似乎不像是要表达不同意见,倒有点迎合着自己的手段策略,但是这样的迎合恐怕也不单单是迎合,而是借着迎合的名义表达陆政东自己的想法,想到这里心里有些后悔不该给陆政东这个机会。

但是晚了,陆政东已经接过了话头:

“周书记说得好,我很赞成刚才周书记所讲的,贝湖现在不是逆水行舟的问题,而是已经落后了要迎头赶上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广大的干部群众一定要有只争早夕的紧迫感,引进抓好大项目对于一个地方经济发展的确有着立竿见影的巨大拉动作用。

不过,现在的形势是狼多肉少,僧多粥少,这样的格局也就意味着政府在招商引资中是处于一个相对被动的地位。项目和投资为什么会落户你这里而不是其他地方,除了资源、交通以及人力资源等等具体因素外。还有什么更能让他们来你这里投资?

除了硬件设施之外,机制和体系。一个公正公平的竞争体制,一个法律和市场日趋完善的竞争体系,这也是关键,尤其是当地基础条件有一定基础,这才能够真正收到明显的效果。

而有这两点还是不够,现在的好项目,大企业完全就是美女不愁嫁,还得要给出一些允诺和答应一些很是苛刻的条件。

用好项目、大投入逼迫地方政府在土地价格及其它优惠政策上让步已经成为心照不宣的准则。至于圈到手的地是否立即启用,是否如同当初答应的那样大的投入则属另一回事。

还有必须要注意的一点就是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结合自身实际,量体裁衣,这一点很重要,实际上现在各地发展产业,基本上都是举债,资金来源复杂、成本高昂:既有年息百分之六左右的政策性银行贷款、也有年息百分之八至十左右商业银行贷款,也有年息高达十三左右信托机构借款;而面向社会融资方面,则有承包基础设施工程的基建商垫资,还有园区要求承担基建任务的企业向项目打入工程总造价一半的资金作为“诚意金”。每年按照十二以上左右利率支付利息,项目建成后分三年偿还;还有面向拆迁户或单位干部职工等特定对象的“定向融资”,借用征拆款等民间资金,按照也是按照年息十二左右年利率付息。这基本上是全国的一个行情。

这方面出现问题的很多,在座的各位估计都知道前两年宣传得挺厉害的余名县,该县二零零二年各类基建投入二十多亿元。以期待能够在较短的时间财政能够增加百分之百,而事与愿违。到今年,全县可支配财力仅三亿不到。其中工资、行政运转、银行贷款本息等刚性支出两点六亿亿元,即使剩余部分全部用于还债,每年也仅能还两千万元,还清债务约需要一百年,这样的情况苟延残喘都难,更不要说谈发展了。

还有就是我们邻省的安于市,坐落着国内一家著名企业的产业园。这个项目地几百亩,市政府曾为此投入了大量公共资源。建设之初,企业方面表示将投入三十亿元,地方政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