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九章 台湾发展(3/4)

为咱们把货物运到吕宋赚的银子便多了吗?非也。那些干腊丝人为何那么急切的盼望着咱们的货物?因为我大明货物一旦运送到了泰西,那赚取的利润何止十倍百倍?这么说吧,七八条商船,满载货物,即便路上大多沉没,可只要有一条船能回到泰西,他们也便能够大赚一笔。”

秦云一下就明白了:“三哥的意思是咱们自己开辟到泰西的海商之路?”

“不错,我就是这个意思。”丁云毅点头道:“放着如此黄金航线不走,却只能和吕宋的干腊丝人做些小本买卖,我可不太甘心。但运往泰西诸国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要有一支很大船队,还要武装整齐,那些泰西国的海盗目前可不归我管。还有,航线也必须熟悉,通译也得多带一些,药品、食物等等之类都必须做好充分准备。所以这事急不得,得从长计议。”

他嘴里说着从长计议,可熟悉他脾气的弟兄们都知道,大人恨不得现在离开就开通了台湾到泰西国的航线。

“造船坊和火器局办得如何了。”交代完了这些事情,丁云毅又把话题转到了他最关心的问题上。

“造船坊已经开始运转,目前在红夷技师的协助下,我们已经造了两艘小船,眼下正在想办法仿制‘挑战者’号。”

蔡九洲的话顿时让丁云毅精神振作:“开始仿制‘挑战者’号了?进度如何?”

“进度缓慢。”蔡九洲老老实实地道:“以我们目前的力量来说,即便一切顺利,造一艘‘挑战者’号这样的舰船,没有半年时间也绝不能造成,这还是很乐观的估计了。”

“这已经不错了。”丁云毅对进度虽然不是很满意,但总得鼓励部下:“咱们的台湾造船坊比起郑芝龙的南安石井造船坊还有多少差距?”

“郑芝龙的?”没想到蔡九洲鄙夷的撇了下嘴:“大人,咱们之前都是井底之蛙,总以为郑芝龙的南安石井造船坊已经很了不起了。但咱们目前造船坊中工匠使用的是各地招募来的大明子民,技师却全是精心挑选出来的红夷技师,甚至还有十几个波莱曼船长特意请来的干腊丝造船技师,在他们的指导下,咱们的造船速度和水平突飞猛进。”

说着生怕丁云毅不相信:“南安石井造船坊,营造军商两用船,年造不过艘,修数十艘,此前在咱们眼里很了不起了,但有个红夷技师曾经看到郑家的造船坊,告诉了咱们一句话,那不过是私人造船的地方而已,远远谈不上规模。咱们一切按照红夷的办法来,非但节省了大量的银子,而且造船速度有了很大提升。不说旁的,咱们台湾造船坊现在的规模和水平、速度已经和郑家的不相上下,只要银子能够很得上,明年这个时候,郑家的造船坊便对咱们望尘莫及。”

丁云毅大喜过望,自己大规模聘请红夷和干腊丝国的技师,正是看中这点。

特别突出的是这一时期红夷——葡萄牙人的造船技术更是其中的佼佼者。

西方的造船技术和水平,正在进行着突飞猛进的转折、发展,很快便要超过中国。尤其是三桅帆船的船舷,彻底改变了西方在造船技术上落后于东方的历史,也使西方渐渐的在世界贸易中占到主要的地位。

随后进行的“地理大发现”都和这种帆船的出现及航海新技术的使用密不可分,它的出现使航海家和造船家简直想不出她还有什么值得改良的地方。

土耳其人攻陷君士坦丁堡,欧洲人前往东方的通道被封闭。为了制造更大和更好的船只漂洋过海去寻找新的财富,西班牙和葡萄牙的造船家把酒船和快帆船合并,建成三桅帆船。法国文豪维克多雨果称赞这是“人类的一种伟大杰作”。

它的船体结构更加合理,有三根桅,能利用65度角以内的风行驶,能装载大量生活必需品,可以在海上连续待上数月,甚至可以环绕地球航行。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