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章 茶馆 茶馆文化(2/3)

消息的传播是很谨慎的。四是报刊上公开的消息。

通常也有些人爱高谈阔论,滔滔不绝,可能是消息来源广,也可能是喜欢享受别人听他吹牛皮那种感觉,他们总有可吹的。这种信息交流又很类似摆龙门阵,而有些龙门阵中又有大量的信息传递。两者在内容很难严格区分,不同的是,信息交流有些往往只在一定的圈子内进行。

第三是联谊关系。茶馆是交新朋友的好地方,因为它无拘无束,在茶馆,通过在一张桌子上下棋、打牌、喝茶,原本不相识的人慢慢就成为朋友。刚开始相互间只是在茶馆里碰到时点点头,这叫点头熟。这时根本就不知对方姓啥名谁,点头的次数多了,自然而然就晓得对方是老张老王或张王。多相处一段时间。就慢慢晓得彼此的大名和职业之类。有共同的兴趣爱好者有可能成为朋友,但多数人始终都是点头熟。多半就如革命样板戏中阿庆嫂所唱:“相逢开口笑,过后不思量,人一走,茶就凉。”而对于已经是朋友的人来,茶馆又是一个很不错的聚会场所。

这种茶馆化最鲜明的特色有两个:一是多元化。茶客中三教九流、天南海北的人都有,而在茶馆里,社会阶层、地位、化、职业上的区分都淡化了,形成一种三教九流共存,鱼龙混杂的化。听者不会因为是件、报刊上的消息就相信它,也不因为是道消息就怀疑它。二是平民化。在茶馆哪个都可以传播信息,哪个都可以释疑解惑,但这里没有权威,没有主宰,听者可信可不信,可驳可存疑,官方消息和民间消息享有平等地位,双方都有话语权,判断则由听者自主。

***

当地有句俗话:抬头晴天少,眼前茶馆多。这后半句话是形容早年间茶馆遍布大街巷的兴盛貌。

“革”兴起后,散布于大街巷的茶馆统统关门,城里供人休闲的公共场所更少了,因此,人工湖的茶园常是座无虚席的。

茶园分为三个部分:一是有两间茶室,四周是玻璃窗,两室中间隔一个天井。一般是一些老年茶客喜欢呆在茶室,里面安静,可以细细品茶,慢慢摆龙门阵或玩纸牌,透过玻璃窗也可看到外面的景色。在室内的人通常有自己习惯的位置,他们去得早,能占到自己的位置。二是紧靠茶室是一个面积更大,四周敞开的茶厅。厅中间没有隔断,是天热晒不着,下雨淋不着的地方,棋客、牌客喜欢呆在这里。杨建国就喜欢呆这里。三是茶厅之外的露天场坝,范围就更大些,都是石桌石凳,人也更多些。有一些人就喜欢在露天就坐,觉得室外视野敞亮,空气清新,偶尔高声喧哗也不打紧。李轼他们就喜欢呆在这里。

遇到周日和假日时,人多坐不下,晚来的人就在大树下,藤架下摆茶桌,只要是茶房冲水力所能及的地方,都可以摆茶桌。高大的黄桷树、樟树、法国梧桐浓厚的绿叶四下铺开,似一把一把巨大的遮阳伞,紫藤架犹如长长的凉棚,都在为茶客遮阳挡雨。有时茶房冲水要是顾不过来,茶客也可以自己拎暖水瓶放在一旁,自喝自冲。

人工湖的茶桌茶椅以竹子做的为主,最大的好处就是轻便,便于搬动。对茶馆来,成本更低廉些。由于使用频繁,很多椅子的靠背都坏了,由椅子变成凳子。

茶馆里的茶碗都是盖碗茶,一套茶碗原本是茶盖、茶碗、茶盏三件。茶盏一是为了水满时溢出来不直接流在茶桌上,二是手端着时不至于烫手。喝茶时,茶客一手端着茶盏,一手拿着茶盖子把漂浮在面上的茶沫子别开,但这种方式多半是是一些慢条斯理的茶客所为,显得斯一点。因茶碗是易碎品,茶碗三件套都很容易磕些缺口,茶盖子、茶盏子都极易掉地摔坏。到后来茶馆里有一半的茶碗没有配茶盏子,茶客中平民更多,喜欢一只手直接端茶碗喝,而另一只手则可以腾出来,照样夹着烟,照样拿着扇子,照样摸着棋子。这样一边喝茶,一边继续正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