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6章 兰菊不同时 一厢情愿(2/2)

轼他们这些学生娃娃也晓得是干了一件蠢事。不过他不想多这些事,只是简单地回答:

“是人就难免犯错误,何况我们这样大的一个国家发展的大事,有错误也是难免的。当年大炼钢铁,确实是急于求成,失误了。但是这跟上山下乡运动有啥关系呢?李?”

“伯父,到知青上山下乡。领袖觉得这样对国家有好处,那样对民族有好处,于是就按照自己个人的意愿来塑造年青人,来安排年青人的命运。根本就不管年青人自己的意愿,这是否就能对国家好?对民族好?或者对年青人个人好?我看未见得。过去还有填志愿一,最后一栏才是‘是否服从分配’。现在连这种过场都不走了,再还有意义吗?再还有……”

“李,你这话可不要拿到外面去,会有麻烦的。”严青萍急忙拦断了李轼的话。

严青萍觉得李轼这话得有点出轨。心想现在的年青人咋啥都敢,其实是她不了解,年青人没有单位,等于是没有任何的组织观念束缚,想到哪里就到哪里。再有现在的年青人已经不像她们那一代人,从旧社会过来,思想上背负着旧社会的包袱,担心不能脱下旧鞋,影响自己在新道路上行走。李轼他们这一代人,都是光着脚到这个社会上来的。对上头的东西没有那样敬畏,已经不会完全用过去受的教育来判断问题,而更多用他们自己生活中的经历来判断问题。

李轼看着座钟上的指针咔嚓、咔嚓地动着,时针和分针都按顺时方向走,却按不同的节奏走。这很像春兰秋菊不同时一样,不同时是正常的、自然的,何须一致。

李轼明白严青萍的担心。他想起有一次跟吴能摆龙门阵时,吴能到他父亲的名字,问他晓得是啥意思不?他应该是敏于事而慎于言吧。吴能对,就是这个意思,他父亲这辈子都信奉这个。李轼当时就,不仅是你父亲,我们父辈这代知识分子很多都这样。李轼想刚才严青萍的担忧,实际上也是她们那一代人的担忧。他本来是要“我们不会全相信上头的话,上山下乡运动就是一种决策失误。”话既然被拦断,正好趁机告辞,忙回答:

“伯母放心,这不是在和伯父摆龙门阵嘛。在陌生人面前我也是不随便讲的。吴能晓得的。”又回头对吴敏慎,“伯父,天不早了,我得回家了。”

“好,好,有空再来坐坐。吴能,送送李。”吴敏慎向吴能一摆手。

&l;/&g;
本章已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