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3章 兰菊不同时 父辈期许(2/3)

望着吴敏慎问。

“化大革命一来,像大洪水一般,把过去那套教育体制都冲垮了。你们的学业就谈不上了,这就不它。眼前的,你看你们既不下乡,又没有一个正当的职业,长期这样下去,什么时候是一个了局?一年过去,吴能已是奔2岁的人啦。”吴敏慎脸上是很忧郁的神色。

“那伯父是啥意思?觉得应该咋个了呢?”

“哟,李轼你不晓得,我父亲的意思就是认为我们还是应该下乡去。”

“这我就不明白了,伯父不是没有逼你下乡吗?”李轼把头转向吴能问。他感到一点诧异,因为他听吴能过,吴敏慎是一个没有家长架子的人。

“我爸确实是没有逼过我,他过我的事由我做主。但他喜欢跟我谈这些事,劝我下乡去。他还让我三舅出面来劝我下乡去。我三舅是一个落魄的知识分子,你见过的。解放前中央大学毕业的,学经济的,如今在煤窑当会计,他的想法跟我爸根本就不是一路的。三舅,你下乡不就是自谋生路吗,你现在已经自谋生路了,何须下乡?别听你爸得天花乱坠的。我爸晓得后,气得干瞪眼。”后面这句话,吴能是悄悄对着李轼耳朵的,他不想让他爸难为情。

“李,我虽然没有逼吴能下乡,但我认为你们还是应该下乡去。”吴敏慎的话很平和。

“为啥呢?伯父。”

“李,我们不谈大道理。我听吴能过,你还跟工宣队的师傅辩论过。我们就具体事具体事。你看,这上山下乡政策是长期的,不可能改变的。并不是政府安置知青的权宜之计。不是三五年就能结束的。”

吴敏慎着,就站起来,一边,一边在厅里踱步。李轼看着在眼前转来转去的吴敏慎,心想这有点像吴能,吴能在江边话时,就喜欢在沙滩上走来走去。

“伯父不是权宜之计,那是啥呢?”

在李轼看来,国家无法安置年轻人就业,只好让大家下乡,就是一种权宜之计,一旦经济情况好转,就应该取消这一政策的。

“是一种长期的方针。当年******在延安艺座谈会上讲话时,就特别强调青年要走和工农结合的道路,这样才能有出息,这样才能成才。甚至提到这是革命与不革命的分水岭。到了新中国成立后,******这种思想又体现在教育制度中,体现在对人的选拔中,成为培养革命事业接班人的一种标准。‘革’这几年你们也经历过,对这个也应该是有体会的。新中国成立以来,有过好几次鼓励、动员城市的知识青年下乡务农,这都是有件的。50年代,那时你们年轻可能不晓得,我是晓得的。到60年代中期时,你们应该晓得了,当然规模没有现在这样大,力度也没有现在这样硬。这种方针是******从国家政治高度来考虑的。国家的大政方针是不会轻易改变的。”

走到天井口的吴敏慎又返身回来。他觉得李轼这些青年,经历的事太少,只看到眼前的问题,不明白这是有历史渊源的。没有化大革命,上山下乡运动也会来的,而化大革命让上山下乡运动更具政治色彩。年青人不晓得******对国家建设的考虑,不仅仅是从经济建设方面来考虑的,更多是从政治上来考虑,是直接从政权稳固与否方面来考虑的,所以他老人家要强调阶级斗争。如果看不清这点,处事是会吃大亏的。因此吴敏慎觉得有必要从这方面提醒李轼他们。

听吴敏慎这番话,李轼想起杨建国一次的话:农民根本就不欢迎他们去。生产队长当面对他,你们这些知青来,对我们一点好处都没有。看着走到跟前的吴敏慎,李轼:

“伯父,我跟吴能摆过,******用这种方法来教育年青人也好,培养革命接班人也好,我看都是他的一厢情愿。从中央到地方这样多的走资派,原来不都是他老人家培养的接班人吗?现在让知青下乡,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